深圳桥头,隔河相望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,逃往香港的人员受到港英方限制。
1949年,蒋介石被中国共产党打败,仓皇退往台湾。出于对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“害怕”或者“担心”,成千上万的不愿在共产社会中生活,又来不及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去的大陆百姓,潮水般地涌向罗湖桥,企图避往香港。
如同一夜涨水,1949年的下半年罗湖桥头突然变得人山人海,拥挤不堪。据当时香港的报纸记载,最高峰时,每天过境的人数不下十万。
上世纪的白色大桥
据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,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,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、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,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,在大多数时间里,桥上车流滚滚,一片繁忙景象。
但在碧水白桥背后,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——
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,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,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。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、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,史称“大逃港”。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,便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。
据不完全统计,揭阳、潮阳、普宁、惠来、大埔、海丰、梅县、五华8县,出现严重饥荒。
有9468户农民断粮,731人出外逃荒,25家卖小孩。
一家男人因为无法养活孩子而自杀。
1959年广东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7.58亿斤,比1958年减产15.71%。1960年仍然是一个减产之年,农民实际比常年减少了61.250亿斤粮食,等于他们8个月的口粮。
不少人把香港当成了最好的去处。各种流落者集中涌向深港边境。
1962年南粤大地严重饥荒
港英警蔡在询问逃难儿童
罗湖桥头警备森严
难民在劳苦奔波后憩睡
至于那些骸骨,全部埋葬在新界沙岭山边一处仅有号数的公墓内,远远离开他们欲以生命去换取的目的地。
——1979年11月7日香港《文汇报》港英警方警告偷渡者公告
广东省委准备召开扩大会议。宝安县委向省委呈递了一份报告,要求省委在经济开放上给予更多的“权”。恢复和扩大“三个五”政策,以治理群众外逃问题。
深圳任市委书记的张勋甫说:
“改革开放是形势一步步逼出来的。”
深圳经济特区诞生。
香港回归。
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。
香港推出自由行、输入内地人才计划、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。
香港地铁将与深圳地铁在福田口岸和罗湖口岸接通,两地陆上将直通一体。
香港媒体一项调查显示:有30%的香港居民希望来深圳安居买房。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西部跨海大桥接通——桥下正好是当年逃港者下水的深圳湾——两地海上直通一体。
深圳市居民被允许自由多次往返香港。
当年内地与香港跨境婚姻总数22926宗。
两地居民往来快速增长
在过去二十年,香港与内地跨境结婚的人数接近一百万,累积结婚宗数逾48万宗,相等于现时香港家庭住户比例两成,而每年跨境结婚的数目,占全港结婚总数的四成或以上。
1986年全港共有16451宗两地结合的婚姻,至1997年攀升至3万宗。2003年起在自由行的带动下,加上香港开始实施多项入境计划,特别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,两地居民往来快速增长,同时跨境婚姻的数目再度上升,其后于2006年到达高峰期,录得近3.5万宗,占当时全港整体结婚总数约55%。
这批跨境夫妇及其所生育的下一代,成为了香港社会、经济及政治发展当中的重要持分者,在不同范畴发挥影响力。
从政府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调查资料可见,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婚姻除了数目客观、倾向在港登记结婚。
除此之外,跨境婚姻近年同时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:“港女”嫁“内地男”数目大幅上升、双方教育程度显著提高、夫妻年龄差距缩小、内地配偶就业人数增加。
改革开放,深圳试验之成
30多年前,那个仅30万人的为外逃困扰着的小县,如今已经变成一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。
2010年,深圳的GDP将达到1.5万亿元,接近新加坡的总量水平,而人均GDP更是在2008年就雄居于全国第一。
随着“深圳试验”的成功,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迅速推开,中国一转眼便今非昔比。
那条横亘在香港和深圳之间的边界线,渐渐消融。